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深入實施重慶市委“一區兩群”和四川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根據《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推進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加快推動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動力支撐。推動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促進兩地全面實現深度融合、組團發展,承接中心城市外溢功能,將有效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做強成渝地區中部極點支撐,夯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基礎。
(二)有利于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新機制,為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引領示范。推動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在行政區劃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構建合理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有利于實現跨行政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動,推動制度創新和改革措施系統集成,為省際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重大功能平臺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三)有利于整體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為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作出示范。推動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依托兩地綠色生態資源優勢,加強涪江流域岸線資源保護,加快涪江生態廊道建設,增強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力度,構建簡約高效基層治理體系,有利于營造生態宜居空間格局,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為成渝地區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供樣板。
二、基礎條件
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規劃范圍為遂寧市和潼南區全域,總面積6905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391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5億元。
(一)區位優勢獨特。遂寧潼南兩地處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地理中心。兩地主城區直線距離僅35公里,已構建至成渝及周邊城市90分鐘交通圈,內聯外暢的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立體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二)生態資源突出。遂寧潼南兩地同屬丘陵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0%—50%,常年空氣優良天數在330天以上,空氣質量均居全國前列。擁有觀音湖、涪江國家濕地公園、大佛寺濕地公園、馬鞍山森林公園等濕地綠地資源,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中國文化藝術之鄉”“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城市”等稱號。
(三)產業發展協同。遂寧潼南兩地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優勢產業加快聚集,具備整合提升、集群成鏈的發展基礎。兩地是成渝地區重要的“菜籃子”“果籃子”,“潼南綠”“遂寧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具有融合發展潛力。兩地正在加快建設巴蜀特色康養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具有聯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品牌的資源優勢。
(四)合作機制健全。遂寧潼南兩地成立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和8個專項工作組,已簽訂“1+N”合作協議,建立重點事項清單化管理機制、遂寧潼南黨政定期互訪機制以及部門協同機制等。已制定基礎設施共建、產業協作共興、生態環境共保、公共服務共享等中長期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重點任務,率先開通川渝首條跨省城際公交,實現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貸。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決策部署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精神,貫徹落實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八次、九次全會和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按照“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的總體要求,立足成渝、聯動雙城、先行先試、形成典范,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機制創新、公共服務等一體化,助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帶動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形成重要支撐。
(二)發展定位。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目標定位,結合遂寧潼南兩地的區位特征和發展特色,全力打造“三地一樞紐”,共同建設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開放大通道,統籌綜合交通與物流節點布局,全面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促進各種交通方式有效銜接,構建資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臺,創建協同聯動的交通物流新模式,優化布局臨港產業園區等重大開放平臺載體,促進區域合作與產業分工,合力打造川渝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地。重點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打破行政壁壘,強化政策協同,共同搭建川渝毗鄰地區合作重要平臺載體,著力制度創新和改革措施系統集成,深化市場化改革、高水平開放和引領性創新,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成渝中部地區現代產業聚集地。整合兩地產業園區等平臺,發展飛地園區等載體,集聚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資源,主動承接成渝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發展壯大鋰電及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油氣化工、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打造成渝現代產業配套基地、科技成果轉化特色基地,共同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依托兩地生態環境優勢,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強化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綜合承載能力,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高效能社會治理體系,塑造產城相融、江城相擁、文景相依、人城相和的城市個性特質,打造留駐川渝、吸引西部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三)空間布局。立足地形地貌特點、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交通基礎條件、土地利用現狀,按照全域一體、毗鄰突破、平臺共建、產業協同的發展路徑,構建“雙中心、三走廊、一園區”空間結構,逐步形成集約高效、疏密有度、生態宜居的空間格局。
“雙中心”。即遂寧中心城區、潼南中心城區。依托兩地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高端要素資源,合力打造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環保表面處理、綠色建筑建材等產業集群,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增強人口集聚能力。推動兩地中心城區相向發展,強化提升遂寧和潼南中心城區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做大做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橋頭堡和節點城市。
“三走廊”。即現代產業創新走廊、涪江生態綠色走廊、瓊江鄉村振興走廊。沿渝遂高速、遂潼大道、遂潼快捷通道構建“現代產業創新走廊”,發展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和文化創意產業。沿涪江流域打造“涪江生態綠色走廊”,發展現代物流、醫療康養、文體旅游和新興服務業,大力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載體。沿瓊江流域培育“瓊江鄉村振興走廊”,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
“一園區”。即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規劃范圍包括遂寧市老池鎮、荷葉鄉、西眉鎮、磨溪鎮、三家鎮和潼南區米心鎮、玉溪鎮、雙江鎮、花巖鎮、崇龕鎮等部分區域。堅持創新發展,在遂寧潼南同軸對向毗鄰區域,依托特色優勢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規劃建設智慧型的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集聚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統籌布局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康養等優勢產業,積極探索以特色產業為主導的“一園多區”發展模式,實現跨區域協調聯動發展,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產業發展平臺,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引領帶動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
(四)發展目標。到2025年,功能平臺基本建成,基礎設施聯通暢達,特色產業集群成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顯著提升,生活宜居環境顯著改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服務成渝“雙核”的配套功能明顯增強,力爭常住人口達到43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700億元。到2030年,遂寧潼南城市組團發展能級大幅提升,創新生態持續優化,主導產業集群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通勤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優質均衡基本實現,生活宜居品質更加顯現,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遂寧潼南同城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力爭常住人口達到46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800億元。到2035年,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格局更加成熟完善,參與區域內外分工、集聚高端要素資源的整體競爭力大幅增強,基本實現遂寧潼南同城化發展,力爭常住人口達到5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
四、主要任務
(一)圍繞基礎設施一體化,推動交通互聯互通先行。構建至成渝“雙核”1小時交通圈,對內構建半小時通勤圈,促進各類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重慶)、中歐班列(成都),共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共建遂寧安居民用運輸機場、潼南通用機場、遂潼大道、遂潼快捷通道,共推遂渝高速擴容、雙江航電樞紐、涪江復航工程,研究論證渝遂綿城際鐵路,共謀軌道交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配送中心、能源基礎設施等項目,切實推動遂寧潼南互聯互通。
(二)圍繞產業發展一體化,推動合作載體共建先行。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承接成渝地區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做大做強天然氣綜合利用、環保新材料、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形成龍頭引領、集群成鏈、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集聚區。依托成渝和遂寧潼南主導產業,建立產業鏈全景圖、產業發展路線圖、重點企業名錄等,實行補鏈延鏈強鏈聯合招商,促進兩地主導產業建鏈成群。整合共享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共同培育技術創新主體,打造跨區域科技創新生態鏈,推動數字農業、數字旅游等數字經濟發展。深化與兩江新區、天府新區等國家級發展平臺協同聯動,探索形成研發在重慶中心城區、成都,生產制造在遂寧、潼南,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產業分工布局。
(三)圍繞生態環保一體化,推動跨區域綠色發展先行。共同開展生態修復治理,聯動實施跨區域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涪江流域生態走廊,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立健全涪江、瓊江流域聯合“河長制”,開展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聯合將瓊江申報并打造為全國示范河湖。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開展聯動檢查執法。健全突發環境事件協作處置機制,加強應急預案對接、應急資源共享、應急處置協作。
(四)圍繞機制創新一體化,推動政策協同集成先行。統籌推進改革、開放和創新,共同建設區域性要素市場,協同推動開放通道、開放平臺、開放環境等建設,加快建成川渝開放合作新高地。強化兩地在產業發展、人才引進、公共服務、生態環保、信用建設等政策及各類標準體系方面的銜接協同。探索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電能替代項目電價政策等政策延伸互享機制,推進兩地有關試點政策相互推廣,最大化共享各類試點的政策紅利。建立重大政策溝通協調機制,注重各項政策之間的配套組合,強化政策內容同國家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的有機銜接,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的聯動效應、疊加效應、集成效應。
(五)圍繞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先行。加強公共資源統籌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協同推進“三甲”醫院創建工作,提升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互聯互通,推進政務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加快公共服務制度接軌,推進公共服務信息互聯、標準互認、資源共享,加快實現入學、就醫、就業同城化。建立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協同互認機制。共同完善疾病防控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完善戶籍遷移便利化政策措施,健全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機制。加密毗鄰地區公交線路或公交化運營的客運班線,實現公交“一卡通”。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推進機制。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推動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政策措施、規劃布局、合作協議、重大項目等重要事項,建立共建共享和銜接配套協調機制。每半年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分析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形勢,統籌解決一體化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成立推動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聯合辦公室,明確專人負責辦公室工作,適時召開工作調度會,統籌協調落實領導小組議定事項,研究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事項)具體推進情況。建立完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機制創新、公共服務五大領域專項合作機制。
(二)強化要素保障。健全統一規范的勞動用工制度和就業信息跨區域共享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就業管理服務網絡,建立人才招引機制,促進高端人才向遂寧潼南聚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共同制定跨區域重點項目用地支持政策,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共同推動電力、油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互濟互保、互惠互利。引導和撬動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等參與,構建多種形式的投資基金。
(三)創新合作模式。探索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共建模式,對入駐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的企業實行稅收地方收入部分跨地區分享,分享比例按照招商引資協議商定。共同組建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實體組織結構和投資發展公司,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籌集建設資金,統籌用于區域內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建設。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在規劃、土地、投資、招商、要素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實行統一管理。
(四)加強督促落實。統籌遂寧潼南“十四五”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工作,將建設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相關內容納入兩地“十四五”規劃、年度發展計劃,并與正在編制的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做好銜接,共同制定加快推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任務清單,進一步分解目標、落實責任,實行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將各有關部門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年度綜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