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星移斗轉,十年鄉村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居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思想,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高擎現代農業發展大旗,質量提升、效益躍升,農業生產更加高質高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廣袤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在石洞鎮雙祠堂村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基地里,放眼望去,整片田野郁郁蔥蔥,滿眼都是綠意,石洞鎮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奉光榮早早就來到了基地內,仔細觀察大豆苗的長勢。
“這片實驗地是2021年3月份,和四川農業大學引進他們技術合作……目前這個地方長勢非常漂亮,今年產量我估計大豆(每畝)要達到150公斤。”奉光榮家庭農場農場主奉光榮說。
奉光榮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35年,去年,他第一次嘗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通過2行密植玉米帶與3行大豆帶交替復合種植,做到“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如今,雙祠堂村建成了2100畝玉米大豆帶狀種植全程機械化核心示范區,并示范帶動石洞鎮譚家壩村、鐘家溝村等種植大豆3000畝。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引進他們后,他們帶來好的種植技術,農機和農藝結合,這個非常好。我們這么大的面積,基本上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實現了玉米大豆全程機械化作業。”奉光榮家庭農場農場主奉光榮說。
“接下來,我們將在全鎮范圍內繼續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為我們安居區的糧食增產增收作出貢獻。”石洞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干部奉向陽說。
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當前,安居區正以石洞鎮雙祠堂村為核心,正全力打造遂寧大豆現代農業園區,今年,全區大豆種植面積13.3萬畝,總產量2.2萬噸,增速、種植面積保持全市第一,比2011年增長0.35萬噸,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白馬鎮寶泉溝村的一處小山坡上,兩臺大型組合播種機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陣陣轟鳴聲,上百畝地順利完成小麥播種和施肥。而在去年,這塊坡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
“紅薯+小麥的這種輪作模式,來發展糧食生產,經過我們合作社的一年的努力,現在集中整治了撂荒地1500畝,一共流轉了3000畝土地。”巧農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彭巧說。
今年以來,寶泉溝村做足“土地文章”,加速推動撂荒地宜機化改造,不斷盤活撂荒閑置土地,撂荒地復耕復種528畝。
“現目前土地整治基本上結束了,然后在簡易的機耕變道還有排水設施再完善一下,我們正在進行下一步的小春生產,種植大概2100畝的小麥。”巧農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彭巧說。
“從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們撂荒地的治理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帶動了種植大戶參與到開墾復種當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開墾隊伍,農業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耕地保護效果非常好。”白馬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干部雷超說。
近年來,安居區把撂荒地治理作為重點工作、關鍵任務,通過“引進業主領治+鼓勵群眾自治+村集體兜底代治”三種方式全域推進撂荒地治理,激發農戶、業主自愿耕種動力。僅在今年,全區就完成了7.47萬畝撂荒地整治,復種7.43萬畝,下撥復耕財政補助資金1872.47萬元。
完善的基礎設施設備是糧食安全生產的基本保障。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舉措。這幾天,在三家鎮土祠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記者看到十多名工人正忙著修筑灌溉排水渠,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如今該項目已進入掃尾階段。
“以前田是小塊的,現在改成大塊了,更利于機械化操作,土祠村以后的發展方向,種植業也好,油菜也好,小麥也好,根據國家政策打造我們土祠糧倉,與三家大米一起突出這個特點……這次的高標準農田改造有1400余畝,第一季糧食產量應該達到10萬斤左右。”三家鎮土祠村村委會副主任陳國志說。
十年來,安居區高站位謀劃,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1.4億元,在三家、白馬、保石等16個鎮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0.19萬畝,為土地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不斷增加動能,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農村風貌。
十年間,安居區已梯次培育三家大米、遂寧紅薯、遂寧大豆等10個現代農業園區,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80余萬畝,成功創建全國產業強鎮1個。2021年,安居區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42.01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5.02億元。
“一是堅持“四個凡是”動態清零,全域推進撂荒地整治,穩住農業基本盤,確保糧食播面和產量穩居全市第一。二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實施“84.32萬畝耕地實至名歸”保護行動,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三是始終堅持底線思維,突出主責主業,著力主推主抓,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推手,以三家大米、遂寧紅薯現代農業園區為突破口,突出推進全國大豆科技自強示范縣建設,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全年糧食播面達116萬畝以上、總產達41萬噸以上,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貢獻更多‘安居糧’。”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唐文林說。(文/何田)